最近公司有場請原廠來做的內部訓練課程,負責人早在上週就發信出來做準備,這是個好習慣。
因為這場內訓是需要動手玩玩的,所以前置作業由原廠寄出文件來,請大家先做準備。巷子裡的行家都知道統一大家的動手玩環境是最方便的,只要有一個人花時間準備,其他人只要clone他做好的VM image即可。
到目前為止,我很認同負責人的做法。
但一切都變了調,這是我課後感想。
首先,有VM image很方便沒錯,但有沒有跟target device接起來測這是重點,而且每台target device不盡相同,使用狀況也不同,所以像是我們分配到的device跟我NB中的VM就是死對頭,常常出包逼得我一直在restart VM。
除了這點外,環境架設也是問題,事先應該可以調查講師們環境架設有無需要注意的事項,比方說需要monitor來秀畫面,那需要的是D-SUB, DVI或HDMI。有沒有需要網路環境,是區網或是要上外網,所以一早講師們很驚訝這些事情沒設定好,也花了不少時間在做設定,白白浪費了大家的寶貴時間。
很多事實是需要經驗,有run過才會知道整個流程是怎樣走,才能列出check list出來。這跟出國打包行李一樣,很多人都有自己的check list一條一條檢查確認無誤。如果沒有經驗,就會以為只要把VM image準備好即可,但事實上的前置準備卻多到超乎預期。
之前有個經驗是到外部單位訓練,所以是在像是電腦教室的地方一樣,每台電腦都是被設定好可以馬上使用的,講師只要把預準備的檔案copy進去,大家都可以照著做,不需要擔心有東西尚未被設定完成,這是值得借鏡。
還是要再說一次,把事情做完很簡單,把事情做好真的很難。
2014年12月10日 星期三
2014年11月14日 星期五
[emotion] 年輕人講師教我的一堂課
Team裡因為有些工作是比較routine的,所以我們設定找的屬於助理工程師等級的,第一次找人時很順利的找到適當人選。所以沒有任何相關工作經驗,但進公司後我花了很多時間在訓練他,因為期待他儘早上線幫大家offload掉些工作,發揮開這缺的最大功效。
幾年過了,敞產品線的軟體愈來愈強大,開開關關的選項也多了不少,交互排列組合下的組數更是多到我連想都不想。
(更別提,有的選項開了不work,或更糟的是關了它卻整個compile fail)
在順利讓同仁上線服務後,因為其他工作開始忙碌且該同仁上手後,我就很少去主動關心狀況,因為同仁表現可以讓我放心。即便一開始有些compile fail無法解決,幾次之後也成長到自己獨立作業,不再需要我的協助。
因為同仁優異的表現,我們開始調整工作內容,做點工具的開發工作。去年開始因應新產品的開發,這工具類的開發工作變得很吃重,也因為其重要性必須以最高priority來進行,造成這routine工作我們出現人力缺口,也開始了這堂 -"年輕人教我的一堂課"。
課堂講師的背景恰好也是剛退伍,沒有工作經驗,由於職缺需求和條件不需要找頂尖學校畢業的工程師,我們因為先前的美好經驗(?)而開始了這次很難修的課。
Onboard一個月,這期間陸續出現問題多到超乎我的想像,深入瞭𧣈發現問題真的很大,而且在很根本的地方就出包,造成疊在根本上的所有東西都跟著歪。
我花了幾次由正面,由側面跟講師瞭解後發現溝通有問題,但溝通只是工具,被用來溝通的know how更是有問題,原來是基礎不夠。
是真的基礎不夠,或者說根本沒有基礎。
有Server管理證照或經驗,但卻不懂touch之類指令的用途。
正當我傷腦筋如何來避免這堂課我被當掉,週五早上一封通知信告訴我:你被當了!
(當然以後也不用來上課了)
收到通知信後,心裡感受真的很有趣,鬆一口氣的是不用想破腦筋找方法,倒吸一口氣的是見識到年輕人講師的不堪一擊。(之前人家說年輕人不耐操,想找舒適的地方待,我不相信,現在我信了)
死當,這條路的確是這門課原先在我心中最好的選擇,原因是長久走下去的話改修別的老師的課才是傷害最小的路。
只是沒想到,事情這麼快發生,我也只能安慰自己,長痛不如短痛!
幾年過了,敞產品線的軟體愈來愈強大,開開關關的選項也多了不少,交互排列組合下的組數更是多到我連想都不想。
(更別提,有的選項開了不work,或更糟的是關了它卻整個compile fail)
在順利讓同仁上線服務後,因為其他工作開始忙碌且該同仁上手後,我就很少去主動關心狀況,因為同仁表現可以讓我放心。即便一開始有些compile fail無法解決,幾次之後也成長到自己獨立作業,不再需要我的協助。
因為同仁優異的表現,我們開始調整工作內容,做點工具的開發工作。去年開始因應新產品的開發,這工具類的開發工作變得很吃重,也因為其重要性必須以最高priority來進行,造成這routine工作我們出現人力缺口,也開始了這堂 -"年輕人教我的一堂課"。
課堂講師的背景恰好也是剛退伍,沒有工作經驗,由於職缺需求和條件不需要找頂尖學校畢業的工程師,我們因為先前的美好經驗(?)而開始了這次很難修的課。
Onboard一個月,這期間陸續出現問題多到超乎我的想像,深入瞭𧣈發現問題真的很大,而且在很根本的地方就出包,造成疊在根本上的所有東西都跟著歪。
我花了幾次由正面,由側面跟講師瞭解後發現溝通有問題,但溝通只是工具,被用來溝通的know how更是有問題,原來是基礎不夠。
是真的基礎不夠,或者說根本沒有基礎。
有Server管理證照或經驗,但卻不懂touch之類指令的用途。
正當我傷腦筋如何來避免這堂課我被當掉,週五早上一封通知信告訴我:你被當了!
(當然以後也不用來上課了)
收到通知信後,心裡感受真的很有趣,鬆一口氣的是不用想破腦筋找方法,倒吸一口氣的是見識到年輕人講師的不堪一擊。(之前人家說年輕人不耐操,想找舒適的地方待,我不相信,現在我信了)
死當,這條路的確是這門課原先在我心中最好的選擇,原因是長久走下去的話改修別的老師的課才是傷害最小的路。
只是沒想到,事情這麼快發生,我也只能安慰自己,長痛不如短痛!
2014年2月22日 星期六
[emotion] 接力賽
記得在小學時每年學校的運動會中一定會有一個競技項目是 - 大隊接力。
這是一個由12個選手組成的1200公尺接力賽,每位選手跑100公尺的距離,對小學生短跑衝刺是可接受的設計。
那時,老師很在意一件事情就是「接棒」。
接力賽人每個選手的跑速當然很重要,但還有一個細節的地方很容易被忽略那就是接棒,所以那時我們常常不斷的練習接棒這個看似簡單的動作,而且要做到是直覺反應一樣的自然,這也代表著那些動作變成習慣的一部份,也深剩在我們小小選手的腦中。
如果在接棒時掉棒,或者是下一棒助跑的速度不對那上一棒很可能在己經沒力的時候仍要苦苦追趕做交棒,這短短的幾秒(可能不到2秒)內必須做出最正確的判斷才有可能完美的完成交棒的動作。
每位選手基本上要完成的動作如果拆解的話,那就是助跑-接棒-快跑-交棒-退出跑道,其中跟「棒」有關的就要技巧在,其餘的都是本身能力的展現。
講到了那麼多,回到我想要談的主題,也就是新產品上的助跑。我們部門的新產品在農曆過年期間回到公司,早在過年前長官們開始安排如何準備,包含過年期間的加班,為的目標只有一個讓產品成功到Demo階段,以及可以MP階段。
但有做過產品的人都知道,這整個過程不是一場短跑,而是長跑,需要很多人才和時間堆積才有的成果,但這次我們想要以n倍速來進行,所以每一個棒次間的助跑與緊接著來的交棒就變得很重要,只要一出現差錯,那呈現出來的就是時間延遲。
從過年期間到今天幾乎都有同仁在公司加班趕進度,這其實不是好現象;但實際上這是令人感動的,因為這是團結的表徵。
一個團隊除了其專業能力外,向不向心也是很重要的,因為這代表著大家對於目標是一致的,想要貢獻其專長的自發性是很強的,這種風氣是我很欣賞的。
我自己在這次的瘋狂加班趕進度很開心的也參與其中,雖然很累很疲倦,但是內心獲得的卻很多。每天有可能是微笑下班,或者苦著臉下班,但不管什麼都是有收穫的。
這次的短跑接力賽,大方向來說是smooth的,但小地方仍有許多地方是可以改進的,也希望這次的接力賽可以如期完成。
工作除了金錢,權力外,團隊裡的成員所營造出來的氣氛很多是可遇而不可求的,對吧?
這是一個由12個選手組成的1200公尺接力賽,每位選手跑100公尺的距離,對小學生短跑衝刺是可接受的設計。
那時,老師很在意一件事情就是「接棒」。
接力賽人每個選手的跑速當然很重要,但還有一個細節的地方很容易被忽略那就是接棒,所以那時我們常常不斷的練習接棒這個看似簡單的動作,而且要做到是直覺反應一樣的自然,這也代表著那些動作變成習慣的一部份,也深剩在我們小小選手的腦中。
如果在接棒時掉棒,或者是下一棒助跑的速度不對那上一棒很可能在己經沒力的時候仍要苦苦追趕做交棒,這短短的幾秒(可能不到2秒)內必須做出最正確的判斷才有可能完美的完成交棒的動作。
每位選手基本上要完成的動作如果拆解的話,那就是助跑-接棒-快跑-交棒-退出跑道,其中跟「棒」有關的就要技巧在,其餘的都是本身能力的展現。
講到了那麼多,回到我想要談的主題,也就是新產品上的助跑。我們部門的新產品在農曆過年期間回到公司,早在過年前長官們開始安排如何準備,包含過年期間的加班,為的目標只有一個讓產品成功到Demo階段,以及可以MP階段。
但有做過產品的人都知道,這整個過程不是一場短跑,而是長跑,需要很多人才和時間堆積才有的成果,但這次我們想要以n倍速來進行,所以每一個棒次間的助跑與緊接著來的交棒就變得很重要,只要一出現差錯,那呈現出來的就是時間延遲。
從過年期間到今天幾乎都有同仁在公司加班趕進度,這其實不是好現象;但實際上這是令人感動的,因為這是團結的表徵。
一個團隊除了其專業能力外,向不向心也是很重要的,因為這代表著大家對於目標是一致的,想要貢獻其專長的自發性是很強的,這種風氣是我很欣賞的。
我自己在這次的瘋狂加班趕進度很開心的也參與其中,雖然很累很疲倦,但是內心獲得的卻很多。每天有可能是微笑下班,或者苦著臉下班,但不管什麼都是有收穫的。
這次的短跑接力賽,大方向來說是smooth的,但小地方仍有許多地方是可以改進的,也希望這次的接力賽可以如期完成。
工作除了金錢,權力外,團隊裡的成員所營造出來的氣氛很多是可遇而不可求的,對吧?
2014年1月9日 星期四
[emotion] Develop V.S. Copy&Paste 哪一種?
最近花了點時間在寫Android App,早在去年初時瞭解到未來工作上需要寫App,我就開始計劃如何學習。
以往的學習方式,或者說是自己習慣的方式,是拿著一本"寫給初學者"的入門書,先窺探一下這個技術的概觀,先不求一次就深入到底,免得自己受到挫敗而心生討厭它。
以上的自學是自己體驗出來的,想起剛開始學寫程式時我在書店很貪心的挑了好幾本書,其中很多都是網友們推薦的聖經,必讀不可,可惜的是這些聖經多半是國內大學的教科書。
教科書?大家懂我提這個名詞的意思嗎?
就是很大本,非常厚,很不好讀,當然更不是常人的我一看就會懂的。
當然啦,那些書後來都被我放在書架上了。(但它們不是被冰存了,在之後的工作中有時也會拿起來翻找資料的。)
書-我喜歡歸成2種。
1. 入門書。
2. 參考書。
第1種的入門書是我會仔細的閱讀,且儘可能的動手做,因為它是我瞭解這技術的第一步,而不用電子書的原因在於我依然習慣閱讀實體書籍,有時也可寫上心得備忘。
第2種的是輔助教材,有時線上文件做得不好時,只好回頭翻查這類又厚又細的參考書,多半可以找到幫助的,加上己有入門書的基礎,讀起參考書自然不會是問題。
似乎離題了,再回到我想寫的。
工作後的學習時間其實是被壓縮的,很多task交辦下來不太允許我再以習慣的學習曲線來學習,取而代之的是更短的學習方式,常常就是:
「學了一點基礎後就開始做事了!」
這時自己就像是一個只會用mouse來做Copy&Paste的工人,因為只需要用google找到參考程式,快速消化一下這種是不是我要的,再善用mouse的右鍵把內容都抓下來,接著就是修改成我要的功能。
這樣做我可以達到最終目的,把功能做完。但卻失去了學習新東西的熱忱,自然也不會在腦海中留下深刻的印象。
學東西是為了交差會變很無力,因為在任務結束後我可能又把這段時間內學習的又還回去網路,這不是我想要的學習方式。
但礙於工作,只能屈於,但另一個新念頭就是放入todo list中,自己再利用空閒時間把該學的補回來,也加深腦中的印象。
我時常在反省:身為一個軟體工程師,該有的技術和態度是什麼?
是Develop還是Copy&Paste呢?
對自己而言,是Develop。 (其實根本就不該有後者那個笨答案的!)而這種Develop是學會了技術,再依需求動工規劃架構,最後才是動手實做。套句這半年我常聽到的話:有尊嚴的!
昨天在公司東湊西湊的把一個功能給完成,但過程中充滿著空虛感,所以寫了這篇文章來警剔自己勿變成那種工人。
我要讓每個工作時間內容都轉化成有實質的產出,而不是只是交差了事。不讓自己的成長只是一直在重覆一樣的內容,如此只是變成更有經驗的工人,卻不是會的更多的工程師。
以往的學習方式,或者說是自己習慣的方式,是拿著一本"寫給初學者"的入門書,先窺探一下這個技術的概觀,先不求一次就深入到底,免得自己受到挫敗而心生討厭它。
以上的自學是自己體驗出來的,想起剛開始學寫程式時我在書店很貪心的挑了好幾本書,其中很多都是網友們推薦的聖經,必讀不可,可惜的是這些聖經多半是國內大學的教科書。
教科書?大家懂我提這個名詞的意思嗎?
就是很大本,非常厚,很不好讀,當然更不是常人的我一看就會懂的。
當然啦,那些書後來都被我放在書架上了。(但它們不是被冰存了,在之後的工作中有時也會拿起來翻找資料的。)
書-我喜歡歸成2種。
1. 入門書。
2. 參考書。
第1種的入門書是我會仔細的閱讀,且儘可能的動手做,因為它是我瞭解這技術的第一步,而不用電子書的原因在於我依然習慣閱讀實體書籍,有時也可寫上心得備忘。
第2種的是輔助教材,有時線上文件做得不好時,只好回頭翻查這類又厚又細的參考書,多半可以找到幫助的,加上己有入門書的基礎,讀起參考書自然不會是問題。
似乎離題了,再回到我想寫的。
工作後的學習時間其實是被壓縮的,很多task交辦下來不太允許我再以習慣的學習曲線來學習,取而代之的是更短的學習方式,常常就是:
「學了一點基礎後就開始做事了!」
這時自己就像是一個只會用mouse來做Copy&Paste的工人,因為只需要用google找到參考程式,快速消化一下這種是不是我要的,再善用mouse的右鍵把內容都抓下來,接著就是修改成我要的功能。
這樣做我可以達到最終目的,把功能做完。但卻失去了學習新東西的熱忱,自然也不會在腦海中留下深刻的印象。
學東西是為了交差會變很無力,因為在任務結束後我可能又把這段時間內學習的又還回去網路,這不是我想要的學習方式。
但礙於工作,只能屈於,但另一個新念頭就是放入todo list中,自己再利用空閒時間把該學的補回來,也加深腦中的印象。
我時常在反省:身為一個軟體工程師,該有的技術和態度是什麼?
是Develop還是Copy&Paste呢?
對自己而言,是Develop。 (其實根本就不該有後者那個笨答案的!)而這種Develop是學會了技術,再依需求動工規劃架構,最後才是動手實做。套句這半年我常聽到的話:有尊嚴的!
昨天在公司東湊西湊的把一個功能給完成,但過程中充滿著空虛感,所以寫了這篇文章來警剔自己勿變成那種工人。
我要讓每個工作時間內容都轉化成有實質的產出,而不是只是交差了事。不讓自己的成長只是一直在重覆一樣的內容,如此只是變成更有經驗的工人,卻不是會的更多的工程師。
2013年12月25日 星期三
[emotion] 沒錢賺當然不想多做工的純軟原廠
沿續前一篇blog中的專案,因為納豆人的要求我們進行了一場三方的電話會議,另一方我以純軟原廠來稱,也是台灣公司。
這次電話會議頗令我意外的是納豆人竟然沒有準時call進來參加,而是delay了約10分鐘才接通進來,跟我記憶中準時的觀念有點落差。
也好!在納豆人進來前我們和純軟原廠先行討論了各自的論點。(為啥明明都是台灣人,要用英文,對方口音聽起來也不像是國外回來的,難道只是因為被國外廠商納編後的原因嗎?)
在電話會議前,在email中大家己經各自表述想要"強迫"其他方接受的做法,當然也包括我們,豈有被別人佔便宜的機會,當然也要提出我們的看法。所有人的考量都是CP值,沒人願意做賠本的生意。
只是我沒想到的是這間純軟原廠內部不同調,RD講他的內心話,PM講他的現實話(練肖畏?),前前後後他們2位自己就討論起來,立場還完全對立。當然在跟納豆人報告時,也是前後有時矛盾,難道他們不知道在電話會議中講太過細節的內容很有可能都被大家遺忘的的守則嗎?
想當然,整場電話會議中三方各持己見,沒有共識。更慘的是,擔任召集人的納豆人更是無法handle整場討論,以至於他應該是主席,卻讓會議有點失控(至少我自己是這種感覺!)
這場會議我的感想是:
這次電話會議頗令我意外的是納豆人竟然沒有準時call進來參加,而是delay了約10分鐘才接通進來,跟我記憶中準時的觀念有點落差。
也好!在納豆人進來前我們和純軟原廠先行討論了各自的論點。(為啥明明都是台灣人,要用英文,對方口音聽起來也不像是國外回來的,難道只是因為被國外廠商納編後的原因嗎?)
在電話會議前,在email中大家己經各自表述想要"強迫"其他方接受的做法,當然也包括我們,豈有被別人佔便宜的機會,當然也要提出我們的看法。所有人的考量都是CP值,沒人願意做賠本的生意。
只是我沒想到的是這間純軟原廠內部不同調,RD講他的內心話,PM講他的現實話(練肖畏?),前前後後他們2位自己就討論起來,立場還完全對立。當然在跟納豆人報告時,也是前後有時矛盾,難道他們不知道在電話會議中講太過細節的內容很有可能都被大家遺忘的的守則嗎?
想當然,整場電話會議中三方各持己見,沒有共識。更慘的是,擔任召集人的納豆人更是無法handle整場討論,以至於他應該是主席,卻讓會議有點失控(至少我自己是這種感覺!)
這場會議我的感想是:
- 凡事要準備好:電話會議跟面對面討論一樣,時間很寶貴。要劃重點,要會引導大家針對自己的topic上做文章。
- 要凹原廠:要做沙盤推演先,不然就是你要有top sales般的口才。
2013年11月25日 星期一
[emotion] 歪國人的大進擊
前一陣子由於客戶的強力要求,加上品牌的功力所以支援的原廠屈服了,加上我們(所以我們也屈服了?)大家三方找個地方來個bootcamp。
其實在幾個月前我們也曾在客戶office裡舉辦過一次bootcamp,但那次由於key engineer沒有出現,所以是大家在針對問題討論,然後我們嘗試改東西來cover掉問題。
有了前次的經驗,當客戶再次提起bootcamp時,我們極力主張要在客戶office,因為那裡是最佳的地點,客戶及其老闆們都可以看到成果。但原廠一很想要在米國舉辦,說詞是因為那裡有最多的工程資源,而我們當然不同意這安排,最後由於簽證問題,舉辦的地點是在台灣。
米國來的原廠成員很有趣:美國office來的美籍泡菜人,印度office來的阿三人加上日本office來的台灣人。這個組合真的很複雜說!
所以在小小的LAB裡,充滿著不同國家、不同種族的工程師,大家focus on在問題努力猜想各種可能原因,伴隨著大量著實驗抓取數據,再依據數據再討論,上週重覆著這樣的cycle。
在討論中,有些不是平和的,因為原廠間有可能在數據中找對自己有利的數據來擬說詞,如果沒在第一時間反駁,這時在場的客戶反而會被牽著走。這我在上次bootcamp已經領教過,不過美籍泡菜人這次表現出乎我的意料,直到最後一天晚上才出現爭執,與其說是爭執,不如說是就事論事,他質疑我們,我們反駁,如此而已。
這次的bootcamp在上上週阿三人已經改出一版效果不錯的版本,只是納豆人在他們office看到的結果跟我們不一樣(不是只差一點點喔,是整個180度的差異)。幸好在納豆人出現在我們公司時看到的狀況是我們預期的,事後懷疑可能是因為測試用的NB問題,先排除。
之後幾天的狀況至少客戶office回傳的分析結果都在預期之中,心裡覺得:客戶應該有感受到大家的努力才是。
在這種跨國(跨種族?)的bootcamp中,可以觀察到不同的工作態度和做法,尤其是納豆人的態度,但不應該完全學習。
其實在幾個月前我們也曾在客戶office裡舉辦過一次bootcamp,但那次由於key engineer沒有出現,所以是大家在針對問題討論,然後我們嘗試改東西來cover掉問題。
有了前次的經驗,當客戶再次提起bootcamp時,我們極力主張要在客戶office,因為那裡是最佳的地點,客戶及其老闆們都可以看到成果。但原廠一很想要在米國舉辦,說詞是因為那裡有最多的工程資源,而我們當然不同意這安排,最後由於簽證問題,舉辦的地點是在台灣。
米國來的原廠成員很有趣:美國office來的美籍泡菜人,印度office來的阿三人加上日本office來的台灣人。這個組合真的很複雜說!
所以在小小的LAB裡,充滿著不同國家、不同種族的工程師,大家focus on在問題努力猜想各種可能原因,伴隨著大量著實驗抓取數據,再依據數據再討論,上週重覆著這樣的cycle。
在討論中,有些不是平和的,因為原廠間有可能在數據中找對自己有利的數據來擬說詞,如果沒在第一時間反駁,這時在場的客戶反而會被牽著走。這我在上次bootcamp已經領教過,不過美籍泡菜人這次表現出乎我的意料,直到最後一天晚上才出現爭執,與其說是爭執,不如說是就事論事,他質疑我們,我們反駁,如此而已。
這次的bootcamp在上上週阿三人已經改出一版效果不錯的版本,只是納豆人在他們office看到的結果跟我們不一樣(不是只差一點點喔,是整個180度的差異)。幸好在納豆人出現在我們公司時看到的狀況是我們預期的,事後懷疑可能是因為測試用的NB問題,先排除。
之後幾天的狀況至少客戶office回傳的分析結果都在預期之中,心裡覺得:客戶應該有感受到大家的努力才是。
在這種跨國(跨種族?)的bootcamp中,可以觀察到不同的工作態度和做法,尤其是納豆人的態度,但不應該完全學習。
2013年10月31日 星期四
[emotion] 跨出那一步
生日這一天來寫篇blog,荒廢了那麼久才又開始寫,真的很糟糕!
這篇的title用來描述最近自己很想說的是非常恰當的,我終於真的實際行動並跨出那一步,對很多人來說這是早就在做的事了。
幾年前我注意了有COSCUP的存在,所以這幾年來只要到報名日必定守在電腦前面,開了好幾個browser window準備搶票(有搶過的人就知道幾百上千張的票在1分鐘內是可以搶空的),很幸運的都有搶到。
開始以聽眾的身份前去參加這類型的Open Source Conference,主題每年其實都不太一樣。
當你看到台上講者很自發性的分享自己在做的、在玩的東西時會覺得自己似乎都在浪費時間(套句前輩的話:生活在舒適圈中),而台上講者們無時無刻都在進步,哪怕只是一小步。每年其實都可以看到熟悉面孔的講者,那種自發生的熱忱有點像是催化劑一樣,可以讓自己也處在很high的情境中,並隨時上網查那些有趣的名詞,並做筆記。
當然可能會有人認為這是"宅男"才會參加的Conference,但你們錯了,其實很多女性也參與其中,年齡層分佈很廣。所有人參加的目的是學東西,再者是交朋友。 COSCUP每年開場總召總是會說:來參加COSCUP的時間中有40%是在聽演講,60%是用來交朋友的。也就是用來跟大家說,每個參與者的方向一樣,也都是志同道合的伙伴,無論他/她原本的角色。
類似的Open Source Conference其實很多,有的要收錢,有的則不用。
這類型的Conference 90%以上都是舉辦在北部,尤其是台北。最熱門的場地應該屬在南港的中研院了,不過今年的COSCUP倒是選擇台北國際會議中心來舉行,頗令我意外的。
眾多的Conference中,有一場很熱門,他的slogan是寫"堅持在濁水溪以南"舉辦的,那就是MOPCON。去年我發現時已經報名截止沒有名額,所以就沒機會參與。
我是南部人,如果可以在南部參加會覺得有一場在地的感覺,於是在今年的Call For Paper,我不自量力的投稿了。在投稿前其實一直在想思考:我可以跟大家分享什麼主題呢?因為自己除了工作外,都沒有在碰技術的東西,常常都是腦子裡想要去深入study,但行動卻沒有成真,變成老是在浪費時間在沒有意義的地方。
幾次參加的經驗告訴我,上台要講的有技術層面的分享,也有不失風趣的言詞和講稿,這樣才能帶起聽眾們的目光。有好幾位先輩們都是很好的典範,於是我今年投了篇:有沒有那條線很重要嗎?主要就是在分享無線投影的主題。說穿了,我只是把google得到的內容,加上自己理解的整理出來而已,希望以非常淺顯易懂的方式跟大家說明。
就這樣在獲知我的投稿被選上後,一方面放下心來的是有門票可以朝聖,一方面是藉這機會跟先進前輩們可以認識認識。我一直告訴自己:自己不跨出去那一步,永遠無法去認識先進們的,尤其是很多高手是很低調的。
之前的參加經驗由於我都是自己一個人,多半是選自己想聽的主題後就專心聽,休息時間則是亂上網或者逛逛攤位,很少主動去認識朋友,除非是遇到認識的。
這樣的做法很明顯的違背了COSCUP的精神啊!
因此今年的MOPCON 2013我決定改變自己,哪怕只是一丁點,但都是進步。
其實這些先進們是很友善的,像第一天Speaker Dinner Party就認識了很多人,也希望往後的各種場合能夠再跟各位哈啦亂聊的。第二天晚上的慶功宴,因為先前並不知道所以跟大學同學約好吃烤肉沒參加到也有點可惜,不然我想應該也是很high的場合。
參加Conference是個機會去聽不同的技術分享,也是個機會去認識各路高手們,如果你也是有興趣的,不妨多留意一下各種Technical Conference的消息喔。
PS:除了Conference外,各地都有不同的group會定期聚會和分享技術,範圍其實含括很大,這也是下一個我要跨出的另一步。
底下是今年我在MOPCON 2013分享的內容,我想敗筆是當天我使用的NB裡的Ubuntu 10.04太舊了,包含其Office suite也很弱,還會讓中文字變亂碼勒,真糗!
Mopcon2013 有沒有那條線很重要嗎?
這篇的title用來描述最近自己很想說的是非常恰當的,我終於真的實際行動並跨出那一步,對很多人來說這是早就在做的事了。
幾年前我注意了有COSCUP的存在,所以這幾年來只要到報名日必定守在電腦前面,開了好幾個browser window準備搶票(有搶過的人就知道幾百上千張的票在1分鐘內是可以搶空的),很幸運的都有搶到。
開始以聽眾的身份前去參加這類型的Open Source Conference,主題每年其實都不太一樣。
當你看到台上講者很自發性的分享自己在做的、在玩的東西時會覺得自己似乎都在浪費時間(套句前輩的話:生活在舒適圈中),而台上講者們無時無刻都在進步,哪怕只是一小步。每年其實都可以看到熟悉面孔的講者,那種自發生的熱忱有點像是催化劑一樣,可以讓自己也處在很high的情境中,並隨時上網查那些有趣的名詞,並做筆記。
當然可能會有人認為這是"宅男"才會參加的Conference,但你們錯了,其實很多女性也參與其中,年齡層分佈很廣。所有人參加的目的是學東西,再者是交朋友。 COSCUP每年開場總召總是會說:來參加COSCUP的時間中有40%是在聽演講,60%是用來交朋友的。也就是用來跟大家說,每個參與者的方向一樣,也都是志同道合的伙伴,無論他/她原本的角色。
類似的Open Source Conference其實很多,有的要收錢,有的則不用。
這類型的Conference 90%以上都是舉辦在北部,尤其是台北。最熱門的場地應該屬在南港的中研院了,不過今年的COSCUP倒是選擇台北國際會議中心來舉行,頗令我意外的。
眾多的Conference中,有一場很熱門,他的slogan是寫"堅持在濁水溪以南"舉辦的,那就是MOPCON。去年我發現時已經報名截止沒有名額,所以就沒機會參與。
我是南部人,如果可以在南部參加會覺得有一場在地的感覺,於是在今年的Call For Paper,我不自量力的投稿了。在投稿前其實一直在想思考:我可以跟大家分享什麼主題呢?因為自己除了工作外,都沒有在碰技術的東西,常常都是腦子裡想要去深入study,但行動卻沒有成真,變成老是在浪費時間在沒有意義的地方。
幾次參加的經驗告訴我,上台要講的有技術層面的分享,也有不失風趣的言詞和講稿,這樣才能帶起聽眾們的目光。有好幾位先輩們都是很好的典範,於是我今年投了篇:有沒有那條線很重要嗎?主要就是在分享無線投影的主題。說穿了,我只是把google得到的內容,加上自己理解的整理出來而已,希望以非常淺顯易懂的方式跟大家說明。
就這樣在獲知我的投稿被選上後,一方面放下心來的是有門票可以朝聖,一方面是藉這機會跟先進前輩們可以認識認識。我一直告訴自己:自己不跨出去那一步,永遠無法去認識先進們的,尤其是很多高手是很低調的。
之前的參加經驗由於我都是自己一個人,多半是選自己想聽的主題後就專心聽,休息時間則是亂上網或者逛逛攤位,很少主動去認識朋友,除非是遇到認識的。
這樣的做法很明顯的違背了COSCUP的精神啊!
因此今年的MOPCON 2013我決定改變自己,哪怕只是一丁點,但都是進步。
其實這些先進們是很友善的,像第一天Speaker Dinner Party就認識了很多人,也希望往後的各種場合能夠再跟各位哈啦亂聊的。第二天晚上的慶功宴,因為先前並不知道所以跟大學同學約好吃烤肉沒參加到也有點可惜,不然我想應該也是很high的場合。
參加Conference是個機會去聽不同的技術分享,也是個機會去認識各路高手們,如果你也是有興趣的,不妨多留意一下各種Technical Conference的消息喔。
PS:除了Conference外,各地都有不同的group會定期聚會和分享技術,範圍其實含括很大,這也是下一個我要跨出的另一步。
底下是今年我在MOPCON 2013分享的內容,我想敗筆是當天我使用的NB裡的Ubuntu 10.04太舊了,包含其Office suite也很弱,還會讓中文字變亂碼勒,真糗!
Mopcon2013 有沒有那條線很重要嗎?
訂閱:
文章 (At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