腦子中的思路起點是以我自己的學習途徑當作template,試圖一站一站的分析人力養成過程(我也很懷疑我算不算人才?)。
一個新手(先不管之前的工作背景,或者是剛畢業的新生)進來後會有哪些方法來進入狀況:
- 閱讀文件。(有蠻大比例的文件其實是沒有up-to-date的)。
- 資深同仁培訓。
- 看Source Code。
- 動手解Bug。
- 開發Feature。
- Support客戶的工作。
應該沒有漏掉任何一項,但回頭細看上述的項目會覺得:我們應該是要找超人,什麼都會都能解決的工程師。
個人經驗這6點最理想的狀況是依序發生,但事實上卻有可能是同時發生的,比方說:前3點,甚至是第4點也會發生。其實最快速讓自己上手的方法是解Bug,因為如果你發現要看的Source Code的大小有上百MB的話,單單只是trace code很沒有目的,也沒有效率,更容易發生的是看不下去。
其實環顧一下,比方說我自己到國外客戶那觀察到的,會當FAE或者是QA的人很多之前都是RD轉任的,也代表著他們對產品的掌握度很高,知道發生問題時,可能問題點。但反觀台灣卻不是這麼一回事。
而我自己心中定義的培訓完成是指可以開始support客戶,因為這時代表同仁已經準備就緒,可以足以應付客戶端的攻防。
之前曾有同仁反應context switch太快,這我承認是事實,卻也是要面對的現況,目前這麼競爭的市場情狀況,身為軟體工程師必須要調適自己改變的,就像有人可以由底層driver,一路到上層application開發都可以做,坦白說這是個人能力的擴展。
當resource conflict發生時,第一個被問到的問題幾乎都是:有其他resource可以進來嗎?
這時,數一數人力分配如果有空的resource出現,但如果這位同仁不熟悉要緊急支援的技術,那試問你會舉手說:有人可以支援嗎?
我自己會舉手,但會加但書就是進來後加乘的效果不會立即發生,需要點時間才能解決目前的窘境。但長官或客戶買單嗎?
因為這個系統很huge,不瞭解的人其實永遠都想不通,為什麼客戶簡單的問題,你要花好久的時間,小到幾個小時,大到幾天才能找到solution解決,甚至只能找到答案回答他們。(如果要快速的可以回答問題,通常是找原作者問,但偏偏原作者通常不會正好可以讓你問!)
目前我就面臨到很類似的case,所以自己也在回想整個流程還有改善方法,也才寫了這一篇blog。
PS:這個道理其實跟我自己有些新的東西要學很像,常常想學,但沒去規劃如何執行,結果時間久了,還是在原地踏步一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