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路上看到的文章,寫得真好,轉載出來供已為人父母的看倌們參考參考!
【很棒的教育理念, 有小孩的看看吧】
我們家裡有三個小孩,老三出生時,我們常常叫她「小寶貝」。為了不使另外兩人傷心,老二就叫「中寶貝」,老大叫「大寶貝」,還有一個是「老寶貝」,他們都叫我「媽咪」,並且他們給我一個封號-「超級大寶貝」!四年前,當時九歲的老大對我說:「媽咪,妳可以再和我一起做蛋糕,像小時候一樣嗎?
說不定等勻勻長到我這麼大,你就不會太忙,就可以了吧?」那時我聽了很難過,為他的懂事,為他的耐心(他本是心急的孩子)而心疼。常常,孩子們一直在等,等哪一天父母親不忙了,可以重溫小時候記憶中,和父母一起的溫馨時光。
寒假中,我們花了幾個早上買齊了做蛋糕的各種材料,終於又像他小時候一樣,你加一匙糖,我加一杓麵粉地,合力做了一個蛋糕,等烤好了,他吃不多,喜歡的只是過程。
有一個孩子,常常問父親:「爸爸,我們什麼時候可以去釣魚?」父親說:「週末吧。」到了週末,孩子早早起床,卻看到父親正要出門,還把高爾夫球具放進了車子。孩子一直等,等到了傍晚,父親回來了,孩子說:「爸爸,我們什麼時候可以去釣魚?」
父親說:「我加了一天班,太累了,明天再說。」但是,明天又明天,這明天一直沒有來。孩子長大了,老父親說:「什麼時候我們一起去釣魚吧?」
孩子說:「對不起,爸爸,我現在很忙,要加班、要照管一家大小,還得去學校開家長會。」現在世界上的觀念,說時間的質比量重要,就是所謂的優質時間 (Quality time),就是不在乎和孩子在一起的時間有多少,而在乎和他一起做什麼。其實這是一個似是而非的理論。
道生博士(Dr. James Dobson)舉了一個例子(他是在美國提倡注重家庭的基督教領袖,著有『管與教』等書,銷售超過一百萬本。)
有一個人去吃牛排,等了半天,餓極了,終於侍者端上來一塊小小的牛排。
「怎麼這麼小?」
「這是最上等的一種牛排。」
「可是我吃不飽。」
我們的孩子需要品質好的食物,但固定、足夠的三餐更重要。
我們不能整天不在家,然後給孩子十分鐘的優質時間,就認為他會滿足了。
優質時間-------是他興沖沖放學時,你在那裡聽他說得興高采烈。
優質時間--------是他心情沮喪地回家時,你在那裡傾聽、安慰、鼓勵。
如果錯過了,等我們有空時,問他「今天過得如何?」他只會說「還好!」。
寫了許多詩歌的作者Gloria Gaither說,她父母做得最好的一件事就是「在場」。
你知道一個孩子做錯事,最壞的結果是什麼嗎?就是沒有被抓到。當我們常常在孩子生命中「缺席」時,會有什麼後果?
我們家有好幾年實行的一項「優良傳統」,就是和孩子「單獨約會」。每個孩子每三個月有一天是屬於他的特別日子,和爸爸或媽媽做他選擇的事。譬如老大和爸爸去清華吃飯,然後下盤棋;老二和我買張月台票,在火車站看火車,他會不捨地說:「再看一列自強號、一列復興號、一列莒光號就走!」老三可能是爸爸帶去吃個冰淇淋。雖然有三個孩子,我們希望他們覺得自己是父母眼中《獨一的嬌兒》。
這些是親子間的優質時間,但每天看似平淡的時光,「量」的累積更重要。偶而的一餐牛排不能取代每日三餐。每過一日,孩子就像一塊磚一塊磚地被建造起來,我們讓誰來做這樣的工作? 當建造不好,要拆是很痛苦的事。有一個人發現孩子學了保母說話不誠實的毛病,要改掉這習慣是很不容易的。
有人說,養成一個好習慣,須要六個月;也有人說, 有一位教育家說,要一天四次擁抱你的孩子。我盡量提醒自己, 孩子說話時專心聽,也注視他們的眼睛。常常,就在這專注的時刻,心中湧起對他們的愛,就會自然地抱抱他們。
擁抱、親吻、稱讚、鼓勵,這些永遠不嫌太多。一個孩子心中的愛槽注滿了的時候,他只會把愛流露出去,而不是成為一個「 give me, give me」(給我,給我)不滿的孩子。
四年級的老二上學期得了五育獎及模範生,但最讓我們欣慰的是,老師給的評語:「謝謝韡函對 xx同學的包容和幫助。」前美國總統布希夫人,在衛斯理女子學院畢業典禮上致詞:「等妳們到了我這個年紀,你不會因為失去一筆生意,或少了一個客戶而後悔,但妳若沒有花時間在丈夫、孩子身上,妳會悔恨不已。」
有一個母親在孩子的房間,一直說:「我還有好多話要告訴你,對不起,我一直都那麼忙。」她一直說,一直抱歉,最後,孩子放下收好的皮箱說:「媽,何必再說什麼呢,我明天就要去念大學了。」
一個孩子在我們身邊差不多有十八年,日子很快會過去,我們也有一天要交出成績單。放棄作父母的責任,就會失去作父母的權柄。一個叫不動的孩子,常常也是個心中沒有被愛注滿的孩子。願我們趁還有時間花在孩子身上時,作盡職的選擇。
2011年2月22日 星期二
2011年2月21日 星期一
[emotion] 電影欣賞:我在黑公司上班的日子。
昨天晚上洗完澡後,電影台開始播(重播?)這部日本電影,一開始我還在上網沒有很認真的在看,反而是我老婆開始看這部電影,劇情其實沒有特別的棒,主要是反映日本小型的IT公司產業生態!
不要懷疑,標題那個真的是電影名稱,上網查了一下在2010年就曾經播過了,我昨天看的時間是重播的。吸引我的是這部影片要反映的點,是不是身為程序員(台灣俗稱程式設計師、軟體工程師)就一定得過著沒日沒夜的日子呢?
影片中的成員,除了主角M男之外,還有啓發他的前輩(名字我忘了),很愛推工作的Leader和小兵,不擅於表達的前輩等以及日本很流行的派遺員,很像平凡人在職場常見的組合,每個團隊中總是可以區分出這幾類的人,感覺好像是真人真事改編而成的電影。
讓我有深刻感觸的是,當推工作的Leader在一次跟新客戶洽談接案的拜訪結束後,和M男在吃午餐閒聊之中提起來日本IT產業鏈,那個圖形是用三角形來表示的,發包的大公司在三角形的最上端,M男工作的黑公司就是在最底端的地方,當愈上面的大公司改spec或者是schedule時,就會一路往下push下來,一手接一手的轉包後的結果就是底層真正在做coding的公司最可憐,老是要完成急行軍或是死亡行軍的任務,簡直跟打仗一樣。
這種形同變調的IT產業在日本應該是既成事實,但同樣的遊戲手法可以套用在很多實例上面,回想一下永遠都是最下層的人,最接近客戶的人時間會被壓縮,換個角度想他們這群人卻才是真正要動手去做事情的人,這樣子的遊戲設計導致有些人很容易陣亡。
我自己想要做的筆記有:
不要懷疑,標題那個真的是電影名稱,上網查了一下在2010年就曾經播過了,我昨天看的時間是重播的。吸引我的是這部影片要反映的點,是不是身為程序員(台灣俗稱程式設計師、軟體工程師)就一定得過著沒日沒夜的日子呢?
影片中的成員,除了主角M男之外,還有啓發他的前輩(名字我忘了),很愛推工作的Leader和小兵,不擅於表達的前輩等以及日本很流行的派遺員,很像平凡人在職場常見的組合,每個團隊中總是可以區分出這幾類的人,感覺好像是真人真事改編而成的電影。
讓我有深刻感觸的是,當推工作的Leader在一次跟新客戶洽談接案的拜訪結束後,和M男在吃午餐閒聊之中提起來日本IT產業鏈,那個圖形是用三角形來表示的,發包的大公司在三角形的最上端,M男工作的黑公司就是在最底端的地方,當愈上面的大公司改spec或者是schedule時,就會一路往下push下來,一手接一手的轉包後的結果就是底層真正在做coding的公司最可憐,老是要完成急行軍或是死亡行軍的任務,簡直跟打仗一樣。
這種形同變調的IT產業在日本應該是既成事實,但同樣的遊戲手法可以套用在很多實例上面,回想一下永遠都是最下層的人,最接近客戶的人時間會被壓縮,換個角度想他們這群人卻才是真正要動手去做事情的人,這樣子的遊戲設計導致有些人很容易陣亡。
我自己想要做的筆記有:
- 找工作一定要很漂亮的學歷、背景嗎?
其實我自己也說不上來,如果沒有任何瞭解的人做推薦的話,的確學歷、背景是會先被參考的。但我個人的看法是如果面試者已有實際工作經驗,這時學歷只會是輔助參考而已,因為能力和態度比起學歷真的重要太多太多了。 - 何謂Leader?
Leader不是只是assign工作給其他人,自己卻什麼都不做。你要做的除了本份外,還要激勵大家前進,而不是一昧的用身份去push進度。 - Team work很重要?
即使是死亡行軍,當幾個人目標一致的前進,那種團結起來的力量往往能夠構造出比原子彈還有威力強大的武器,也常常可以在截止日之前完成工作。 - 圓滑的處理事情?
電影中常幫助M男的前輩,面對難題或窘境時,都是以不一樣的話語來解決的,這代表著同樣的解決答案在要說出來之前都應該三思,因為不恰當的回答可能會導致問題更嚴重。
2011年2月12日 星期六
[emotion] 貴人 = 共打拼的難兄難弟?
今天在家裡看了一部電影,片名是:3 Idiots,中文應該是翻做三個白痴或者是三個傻瓜,這是印度出產的電影,似乎在台灣很少會有印度拍攝的片子進來的,會看主要是因為我老婆同事推薦的。
片子主要是要陳述現今印度國內教育制度的缺點,說缺點可能太誇張了點,應該說片子的重點為了突顯表面上大家都認為對的教學方式,這方式其實是有可以檢討的空間存在的,主要的原因是時代變遷了。
為什麼說時間是原因呢?
表面上認為對的教學可能在早期是適合的,當然的學生們也不會認為這不一定對我們是有益的,但當然大家都認為學生就是不能挑戰老師們,也就跟著強迫自己認可這樣的方式。
現在的學生絕大多數還是如同早期的學生一樣,只有少數會有不同的聲音存在,但在老師們眼中可能會認為這少數的學生們是問題份子。
坦白說,他們描述的也是台灣存在的問題。
努力唸書,考上好高中,考上國立大學,然後唸個研究所才算可以出人頭地嗎?現在台灣社會中真的有很多人還是存在著這種思維,包括我自己在內。出人頭地時收成的果實就是錢,所以如果想賺大錢的話從小就一定得要讀好書。(但脫離貧因的方法之一,是把書讀好,這是大家都可以做到的方法)
這樣子是對的嗎?所以老師們也是這種想法,書讀不好的人就會被歸類到後半段學生群,慘一點的在能力分班時被編到放牛班去了。
影片中一再突顯的是在印度,當engineer就是身份象徵,也可以讓家裡脫離貧困的起點。的確,這是事實很多實際的例子讓大家久而久之歸納出來的結論,像在台灣,所有的人也都有種刻版印象是在科學園區工作的人也都賺很多。
有些事情聽說,聽別人說而不是自己親身在裡面的話,這種都只能歸納到謠言而已。
但以上所講的並不是我要寫的重點,我要說的是影片的三位主角間的友情,那種共困難所培養出來的友誼是很珍貴的,在我自己的回憶中也有類似的經驗,不管是在高中、大學、服兵役和工作時,也許我真的很幸運總能在當時的環境中找到這群貴人,因為有他們我總能向不可能做挑戰,那種並肩作戰的感覺可以有正面激勵的效用,每每必能達成那看似不可能的任務。
回想影片中的主角,他常常在挑戰規則,所謂的規則不也就只是一直以來的做法而已,它不是標準;即便在大家眼中主角是異議份子,但他卻努力的幫忙看己最要好的2位朋友,知道他們家裡的狀況,也點出他們應該勇於去追求自己的夢想,而不是按照著父母的意願下去當engineer。
有些事情當你完成時,也許你的努力只佔了8成,剩餘的2成其實是週遭的幫手們默默的在幫助你達成目標,只是這群幫手們中有些人並不會主動表達出來,幫忙別人也可以只是無聲的。
我喜歡自己也有共打拼的好友們,這可以讓工作變得不那麼單調,不那麼不快樂。
片子主要是要陳述現今印度國內教育制度的缺點,說缺點可能太誇張了點,應該說片子的重點為了突顯表面上大家都認為對的教學方式,這方式其實是有可以檢討的空間存在的,主要的原因是時代變遷了。
為什麼說時間是原因呢?
表面上認為對的教學可能在早期是適合的,當然的學生們也不會認為這不一定對我們是有益的,但當然大家都認為學生就是不能挑戰老師們,也就跟著強迫自己認可這樣的方式。
現在的學生絕大多數還是如同早期的學生一樣,只有少數會有不同的聲音存在,但在老師們眼中可能會認為這少數的學生們是問題份子。
坦白說,他們描述的也是台灣存在的問題。
努力唸書,考上好高中,考上國立大學,然後唸個研究所才算可以出人頭地嗎?現在台灣社會中真的有很多人還是存在著這種思維,包括我自己在內。出人頭地時收成的果實就是錢,所以如果想賺大錢的話從小就一定得要讀好書。(但脫離貧因的方法之一,是把書讀好,這是大家都可以做到的方法)
這樣子是對的嗎?所以老師們也是這種想法,書讀不好的人就會被歸類到後半段學生群,慘一點的在能力分班時被編到放牛班去了。
影片中一再突顯的是在印度,當engineer就是身份象徵,也可以讓家裡脫離貧困的起點。的確,這是事實很多實際的例子讓大家久而久之歸納出來的結論,像在台灣,所有的人也都有種刻版印象是在科學園區工作的人也都賺很多。
有些事情聽說,聽別人說而不是自己親身在裡面的話,這種都只能歸納到謠言而已。
但以上所講的並不是我要寫的重點,我要說的是影片的三位主角間的友情,那種共困難所培養出來的友誼是很珍貴的,在我自己的回憶中也有類似的經驗,不管是在高中、大學、服兵役和工作時,也許我真的很幸運總能在當時的環境中找到這群貴人,因為有他們我總能向不可能做挑戰,那種並肩作戰的感覺可以有正面激勵的效用,每每必能達成那看似不可能的任務。
回想影片中的主角,他常常在挑戰規則,所謂的規則不也就只是一直以來的做法而已,它不是標準;即便在大家眼中主角是異議份子,但他卻努力的幫忙看己最要好的2位朋友,知道他們家裡的狀況,也點出他們應該勇於去追求自己的夢想,而不是按照著父母的意願下去當engineer。
有些事情當你完成時,也許你的努力只佔了8成,剩餘的2成其實是週遭的幫手們默默的在幫助你達成目標,只是這群幫手們中有些人並不會主動表達出來,幫忙別人也可以只是無聲的。
我喜歡自己也有共打拼的好友們,這可以讓工作變得不那麼單調,不那麼不快樂。
2011年2月5日 星期六
[emotion] 是民族的優越感使然嗎?
不知道最近大家看電視有沒有注意到國內某車廠拍的廣告,有含意的文字加上背景音樂,讓自己身為台灣人都不自覺得尾巴翹了起來了。
近幾年由於工作的關係常去這世界上號稱最愛自己民族的泡菜國,坦白說,的確深深體會或者說是見識到愛自己國家的民族是如何用行動來表示的。撇開之前在爭論端午節是誰的節日,王建民是不是韓國人的後代私無聊話題,對於泡菜自己的品牌,他們的人民倒是非常支持的。
韓國手機、電腦、家電,甚至是汽車和造船等重工業,泡菜族的表現的確已經在全世界上發光發熱。
有在看網球的球迷們,一定有看過球網兩旁斗大的KIA logo在上面,每當攝影機鏡頭在拍攝比賽過程中一定會拍到的,球網上都有logo了,更別提球場四周的廣告牆上了。
我想幾年前,大家聽到韓國車一定會覺得不屑,覺得等級很低的汽車,品質不好等負面想法,但現在台灣的馬路上韓國汽車的能見度已經愈來愈高了,以前都是小貨卡的市場是三菱或中華的天下,現在逐漸被現代或KIA所取代。出租車當中流行的福斯9人座小巴,除了再習慣不過的福斯,現在竟也出現外型模仿的很像的現代了。
房車或是SUV車市場中,更是早就有韓國車的身影在了。除了在台灣我所看到的,在韓國境內除了首爾常見高級進口車外,鮮少看到有日本車存在,估算起來8成左右都是韓國車。去年,Toyota在美國市場重挫,取代它的品牌據說就是韓國的現代。如果現代的品質真的如我們刻版印象中的糟,我想這也不可能讓它有機會在日本車受挫的時機裡冒出頭的,是吧!
也因為這樣,當我看到台灣本土自有汽車品牌的出現一直蠻激動的,因為等了好久終於不再是用別人的設計來造車子,只是我永遠不會懂的售價,如同本土智慧型手機大廠一樣,賣國內價錢卻是昂貴。大家都知道,開公司做品牌不是慈善事業,是要以營利為目標的,只是賣給自己國家內的人民售價卻沒有任何的優惠存在?
之前在泡菜國出差時,在中午和客戶一起用餐,無意間聊起他們產品在當地的售價,對方主管告訴我:在韓國售價比較低,因為是賣給自己人,但也因為售價低所以只有韓文支援,選單中連英文都被移除掉,為的是怕有人大量購買後銷至國外去。不僅是電子產品,汽車也是,在國民生產毛額比我們多很多的韓國,國產車的售價跟我們買國產車的錢差不多,但請別忘了他們的平均收入卻高出我們許多。
他們懂得,自己人可以賣便宜一點的道理。(而我們自己的廠商呢?)
真的希望哪一天,台灣的自有品牌可以愈來愈多,也愈來愈強大!
註:沒有看過廣告的人,可以去Youtube搜尋一下Luxgen就可以看到廣告了,廣告裡的文字的確描述得很貼切,從車廠出發到全世界的路是最艱辛也最難走的。
近幾年由於工作的關係常去這世界上號稱最愛自己民族的泡菜國,坦白說,的確深深體會或者說是見識到愛自己國家的民族是如何用行動來表示的。撇開之前在爭論端午節是誰的節日,王建民是不是韓國人的後代私無聊話題,對於泡菜自己的品牌,他們的人民倒是非常支持的。
韓國手機、電腦、家電,甚至是汽車和造船等重工業,泡菜族的表現的確已經在全世界上發光發熱。
有在看網球的球迷們,一定有看過球網兩旁斗大的KIA logo在上面,每當攝影機鏡頭在拍攝比賽過程中一定會拍到的,球網上都有logo了,更別提球場四周的廣告牆上了。
我想幾年前,大家聽到韓國車一定會覺得不屑,覺得等級很低的汽車,品質不好等負面想法,但現在台灣的馬路上韓國汽車的能見度已經愈來愈高了,以前都是小貨卡的市場是三菱或中華的天下,現在逐漸被現代或KIA所取代。出租車當中流行的福斯9人座小巴,除了再習慣不過的福斯,現在竟也出現外型模仿的很像的現代了。
房車或是SUV車市場中,更是早就有韓國車的身影在了。除了在台灣我所看到的,在韓國境內除了首爾常見高級進口車外,鮮少看到有日本車存在,估算起來8成左右都是韓國車。去年,Toyota在美國市場重挫,取代它的品牌據說就是韓國的現代。如果現代的品質真的如我們刻版印象中的糟,我想這也不可能讓它有機會在日本車受挫的時機裡冒出頭的,是吧!
也因為這樣,當我看到台灣本土自有汽車品牌的出現一直蠻激動的,因為等了好久終於不再是用別人的設計來造車子,只是我永遠不會懂的售價,如同本土智慧型手機大廠一樣,賣國內價錢卻是昂貴。大家都知道,開公司做品牌不是慈善事業,是要以營利為目標的,只是賣給自己國家內的人民售價卻沒有任何的優惠存在?
之前在泡菜國出差時,在中午和客戶一起用餐,無意間聊起他們產品在當地的售價,對方主管告訴我:在韓國售價比較低,因為是賣給自己人,但也因為售價低所以只有韓文支援,選單中連英文都被移除掉,為的是怕有人大量購買後銷至國外去。不僅是電子產品,汽車也是,在國民生產毛額比我們多很多的韓國,國產車的售價跟我們買國產車的錢差不多,但請別忘了他們的平均收入卻高出我們許多。
他們懂得,自己人可以賣便宜一點的道理。(而我們自己的廠商呢?)
真的希望哪一天,台灣的自有品牌可以愈來愈多,也愈來愈強大!
註:沒有看過廣告的人,可以去Youtube搜尋一下Luxgen就可以看到廣告了,廣告裡的文字的確描述得很貼切,從車廠出發到全世界的路是最艱辛也最難走的。
訂閱:
文章 (Atom)